欢迎各位朋友到淮安府署参观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淮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具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隋以后,一直是州郡、府、路、军的治所,并成为苏北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的中心。
明朝开国以后,将元代的淮安路改为淮安府,当时,下辖九个县、两个州。
明洪武元年,也就是1368年,设立府署。府署最早建在漕运总督部院地段,后来,淮安卫的指挥使,也是淮安侯华云龙,这个人仗着是候爷,背有靠山,骄横跋扈,十分霸道,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强行占用了府署,淮安府当时胳膊扭不过大腿,只得扫地出门,异地搬迁。
到了明朝洪武三年,也就是1370年,淮安知府姚斌选中了现在这个位置,并开始修建府衙,一直沿用到现在(至今已有640年历史了)。
淮安府署建成以后,不想只有两年,也就是正德五年(1510年),一场大火,将府署烧得面目全非,只剩下残垣断壁,后来历任知府也一直想在原址复建,苦于财政拮据,加之天灾不断,主官不便大兴土木,只到十年后,也就是到了正德十年(1515年)才开始复建,一直沿用了300多年。到了清朝成丰十年(1860年),又遭一场大火,好在当时的知府陶金冶当年就将府署修复了.并形成了现在这个规模。这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两座府衙之一(另一座在河南南阳),它与镇淮楼、漕运总督部院首尾相连,而且雄居城中心,建设规模比其它地方的府一级衙门要大得多。原因是因为大运河的开凿,处于运河中段的淮安,早在隋唐时期已经是与杭州、苏州、扬州并称为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之一,又是漕运总督部院所在地。南船北马,水运要冲,相对而言,当年淮安也属富庶地区,常说,有钱好办事,就像现在苏南的镇一级政府大楼比其他地方不少县、市政府大楼还气派一样的道理。
新中国成立以后淮安府署一直是淮安农机厂的厂房,大堂当时是工厂的仓库,因此,躲过了“文革”浩动,大堂、二堂保存完好。门前石狮为一对公、母狮,母狮怀中还抱着一只小狮,公狮怀抱一只绣球,两只狮子头首相对,这种狮型既威武雄壮,又亲切和谐,与一般官衙门前石狮相比,应该属十分独特,别有韵味。这对石狮原来被放在烈士陵园门前。府衙修复时,又挪到原处,可惜母狮一条腿已被人为破损。
2007年,楚州区委、区政府为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事业,出巨资对淮安府衙进行维修复建,搬迁了工厂,大堂、二堂,完全按原貌修复,其它建筑也按原貌复建。
淮安府衙共分三个片区。前面原有一座7文长的照壁,东西两侧原来建有两座大牌楼,东牌楼上书表海名邦,西牌楼上书长淮重镇,蔚为壮观,十分气派。
中间片区,为府署中轴,从南往北,主要有仪门,大堂、二堂,后面为知府及家人住宅,大堂前两侧设有六科,这是明以后与朝庭所设的六部官制相对应。
下面我们首先看看淮安府的仪门。所谓仪门,也就是礼仪之门。在封建时代,当新官上任、上级官员来访时,都要在仪门正门前下轿,由等待的官员迎入仪门内。当遇到祭祀大典、嘉庆活动,皇帝颁发大典的时候,仪门也是要大开的。进入仪门有严格的规定,上级官员走中间的正门,左右两侧叫生死门,府内工作人员走生门,囚犯走死门。大家请看,在仪门两边有两块碑,东边这块是2006年国务院颁发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西边是当年清代淮安府衙仪门前的一块清光绪年间的告示碑,请看碑文上刻着“钦加三品衔补用道江南淮安府正堂”几个字,可见当年的淮安府衙是个三品级的行政单位。一般府一级衙门,都是正四品官衙,淮安府管辖区域大,而且位置重要,朝庭授予三品,但也不是历任知府都是三品。
东一线片区主要是知府用来迎宾、宴客、休闲的地方,西一线为军捕厅署和监狱,相当于现在的公安、法院、司法、检察等部门。
下面首先请各位朋友随我参观府署。
这座高大的牌坊叫戒石坊,这在明朝时县一级以上地方官衙里一般都有。扁额正面上书“公生明’’三个大字。“公生明”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旬子所撰,意思是说,只有公正才能明察事情之本来,背面题写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所撰,由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书写,请看上面的文字:“尔奉尔禄,民脂民膏;下民可虐,上天难欺”,意思是说,作为一名官员,你的收入都来自老百姓的血汗,虽然百姓可以欺瞒,但你的所作所为逃不过洞察一切的上天的双眼。
官道两侧有八只石宫灯,寓正大光明之意。月台上左侧有一座小品,叫日晷(可与游客互动)这是古代一种气象工具。古代没有时钟,以日影计算时刻,右边这个物件叫嘉量。
另外这里还有八只水缸(与游客互动)这是古代官衙包括一些大户人家为了防止火灾的必备工具。
请各位朋友先参观六科。
按照左文右武的规矩,左边为礼、户、吏三科,右边为兵、刑、工三科。
首先请大家到东侧三科参观,先参观吏科。吏科,是负责本府管辖所属吏员的升迁、调补,以及登记本署进士、举人,管理地方乡绅以及本地人在外做官的出身、成份、任期、丁优等事宜的一个专门机构,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什么叫丁优,就是古代在朝为官的官员,如果父母去世,都要回乡守孝三年,以体现封建社会忠君,孝悌的礼教。
这里展出的是淮安府的一方官印,为铜质、直钮,方二寸五分,厚六分,官印这是一方官之根本。
这是两袭仿制清代的四品官的官服,一件冬装,另一件是夏装,以及冬天戴的暖帽,夏天戴的凉帽,这是朝珠及朝带。
这里展出的是清代一至九品官的补子,所谓补子,就是官服,因为明清时期的官服在胸背正中都补上一块图案,所以叫补服或补褂。清代官员的官服上都绣有各种动物,按品级,文官都是禽鸟,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雉,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九品为练雀。还有顶珠、蓝领、单眼、双眼、三眼花翎,这都是清朝的官服,就象现在解放军,按官衔大小配带不同的胸章及肩章,一看官服就知道这是几品官。
这是淮安府明清两代544年的199位知府名单,应该说,这些官员中绝大部分还是公正廉洁的,但也有一些贪官污吏,这两组蜡像,就是再现了淮安府历史上正反两个典型官员的故事。这边是正面的典型,是傅希挚送布的故事,在明嘉靖二十三年的时候,傅希挚任淮安府知府,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从不收受任何贿赂,后来因为他的政绩突出,被提拔为漕运总督,在他离任的时候,曾经命令他的下属清点财物后令人惊诧的是,他竟然仅有一块黑布,尽管如此,他还是将黑布分给了他的部下们,部下们敬仰他的为人,在黑布上画上他的头像供奉在家里,成为自己和子女学习的榜样。后人称傅希挚为“不受馈遗的漕运总督”。这一组蜡像是反面的典型,清代四大冤案之一的“李毓昌奇案”就发生在当年的淮安府。清嘉庆十三年的时候,淮安水灾,李毓昌作为朝廷的钦差大臣,派往淮安负责灾款的发放。谁知这笔款子被当时的淮安知府王毂和山阳县令王伸汉合伙贪污了。李毓昌的到来,让他们异常恐慌,于是买通了李毓昌的仆人,用‘毒药毒死了李毓昌,并且做成一种上吊自杀的假象。案发后,李的家人不断上告,一直告到嘉庆皇帝那里才得以平冤昭雪,淮安知府王毂和山阳县令王伸汉被就地正法了。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多行不义必自毙,清政廉洁必然流芳千古。
这是明清时期官府的文本档案。
这是“圣旨”,就是皇帝对下臣颁发的指示;这叫奏折,这是大臣呈送皇帝的本章。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下级向上级呈送的报告、建议等,这叫详文,详文,是上报的公文;堂喻、札付,是向下发的公文;咨文、揭贴,这都是平级之间来往的公文。
古代官员当官的途经较多,各朝代也不尽相同,隋朝已实行科举制度,一般是通过科举考试当官的,二是恩荫,是祖上为功臣,后代进袭或皇帝恩赐,三是举荐,通过朝中有权势的官员推荐能人志士当官的,另一个叫异途,不是经过科考为官的,一是捐纳,这在清代盛行,也叫捐官,几乎是明码标价,看你给国家捐纳钱的多少任官,一方面是弥补国家财政之不足,另一面也给有钱人有当官的机会,这当然是封建社会里一种极为腐败的官制,再一个就是军功,也就是在打仗时论其军功大小给予升迁。
明清时期对官员的管理监督也有一整套办法的,就是核查任期内的业绩标准,主要有别其流品、观其言行,核其事故,议其论考,定其期限,密其回避,验其文凭,似乎也很严密,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欺瞒,做假的情况屡见不鲜(以上视其游客身份择讲)。
封建社会还有一个官缺制度,就是地方缺什么官时要补上,分为最要缺、要缺、简缺三种,最要缺要立刻补上,要缺也要及时补上,简缺也要择时补上。
这是当时文职官员的岁俸与养廉银的一张表,所谓岁俸,就是年薪,养廉银是朝庭发给地方官的特殊津贴。
请大家参观户科,户科主要是负责管理民政、财政、税收、田赋等事务的机构,这是最富有的部门,我们看门前这付楹联是“赋税须知四民隐,度支应悉八方情”,意思是请户科的官员在征收赋税时,要体恤百姓的艰辛,在统计和支调财赋的时候,要充分调查了解各地方的实际情况。
这是陈列的卷宗,有黄册和鱼鳞册,这是明朝开国后在制定税赋制度时设立的各个册藉,黄册是户口册籍,因为封面是黄色,因此叫黄册,鱼鳞册是土地登记簿,以作为收税的依据。
这是一本《刺土制盐图》,淮安历史上一直全国主要的盐集散地淮安府内有盐场十处,各地的盐都要经淮关批检才能运出,当时有“天下淮盐利为大”,民谚中有“两淮盐,天下成”说法。
淮安当时的物产十分丰富,这里展出的谷类、果类、瓜类、蔬菜类、药材类、花卉类、竹木类、禽类等等。说明古淮安确实是人杰地灵的地方。
这里展出的是古代的钱币,其中有王莽时期的大布黄千、大泉五十、东汉时朝的五株、三国时期的大泉五百、唐代的开元通宝、乾元通宝、唐元通宝等等。
这是复制的古代铸钱的一个工场(土灶、锡箔、坩锅、火钳、茶壶、茶碗)。清朝光绪32年,按照户部的章法,改铸钱中心为“淮”,当时铸钱都要冠上省名,唯有淮安府清江铜元局(设在清江浦),不用省名、单独冠以“清江”或“淮”,这在中国近代铜元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可见淮安在当时的经济地位是十分重要和显赫的(游客可以动手)。这是斗,大抬秤和古天平,都是古代的量器。
让我们一起走进礼科。
先看门前这付楹联,“兴学育人弘礼乐,规章范典守纲常”,将礼科的职能说的已非常清楚了。
礼科,是掌管学校、府试、礼仪、祭祀、旌表等事务的机构,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文化局,主要是协助知府管理训导儒学,组织庆典,祭祀活动,.组织童生考试,发放试卷、监考等工作。
这是一面论语墙。大家都知道,《论语》是四书五经中的重要读本,是根据被称为万代世表的孔子孔圣人与弟子们对话而编写的经典之作,这张孔子像,是晋代画家吴道子所画的孔子像的拓本,祭孔是每年要搞的祭祀活动之一,主要由礼科组织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主要途径是县试、岁试、乡试、会试、殿试、恩科、特科。这是明清两代,淮安府境内前后2000名进士的名单,淮安历史上重教尚文,人文荟萃,单河下一个小镇,就出过进士158名,而且三鼎甲齐全,所谓三鼎甲,就是通过殿试,由皇帝钦定的状元、榜眼、探花。
这里展出的是明朝万历年间的状元沈坤的殿试试卷。乡试的卷票,卷票就是现在考生的准考证;县复试联登,联登相当于当时童生参加复试的准考证,乡试的临管告示,就是公布考场纪律的告示,还有乡试的朱卷等等。
这里复原的是一间考试的号房,明清时期,考生是一人一间考房,三面有墙、一面敞开,但无门,高6尺,深4尺,宽3尺,有两块活板,白天当桌,晚上当床,里面还有纸墨笔砚,还有食盆,就是吃住都在号房之内。(游客可以互动)
这是乡试的墨卷,淮安府的府学图,以及淮安府考棚的模型。
请各位朋友到对面的工科参观。
这里是当时淮安府的工科,工科主要是主管工程营造,如修筑官署、城防、庵、庙、堂,包括兴修水利、道路、桥梁,相当于现在的建设局。
先看门前这副对联:“兴工为国珍财货,举役有心泽子民’’,意思是说工科在建设各项工程的时候,要珍惜国家的财力,要心系百姓,惠泽后人。
这里展出的是一幅《治淮图》,清代治整淮河工程也算浩大,但成效不显,这里展示的仅是清代整治淮河的一个局部画面。
这是古代用来防.洪堵漏的工具,名字叫卷埽扎子。
这是当时河工用来夯实河堤的夯,一般是八个人,一边唱着河工号子,一边一齐用力夯土。
这是一个防洪治水的沙盘。
这是淮安府及其所属州县的地图。
这是淮安当时的水利图以及山阳县周边的水利全图。淮安府境内河道航运的全图。
这是当年山阳县的城隍圩砦图。
这是漕运总督衙门的建设全图,淮安府署全图和山阳县署图。
这里展出的是一组彩绘,古代建筑物的彩绘是有讲究的,从建筑彩绘上就能辨别官衙,官居的等级,比如和茔彩绘,这是皇官专用,旋子彩绘,是用于官府衙门,苏式彩绘,一般用于民居。
这里展出的是淮奏府署的复原模型。
斗拱,这是建筑上专用名词,是典型的具有汉民族传统建筑的
一种形式(游客可用于组装)。
中国古代建筑分为殿式、大式和小式。
衙门的建筑规制也很有讲究,全部是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堂后宅,监狱居南,所以一般都说官府的监狱叫“南监”。
衙门的建筑等级也按官衔的品级来确定,比如一二品为一级,三品至五品一级,六品至九品又是一个等级,淮安府属正四品,应小于一二品的官衙规模。
请大家到刑科参观。
刑科,是协助知府负责受理案件,管理刑狱,堂事笔录,拟写案类等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公、检、法的各项职能。
门前这付楹联是“量刑无枉皇恩显,执法秉公天宪彰。”意思是刑科在办理案件和量刑一定要秉公执法,公平正义,不要辜负和苍天的厚爱和信任。
古代的刑律十分严酷,这五张图片是英国人拍摄的满清时期官府施行的酷刑。
这是封建社会官府使用的部分刑具,这叫三人枷,这叫行走枷,就是犯人发配充军时,在途中也要戴上刑架,这在影视作品中能经常看到。
这是当时使用的刑具,这是钉板,将犯人放在钉板上滚动;这叫木驴,是对女犯最残酷的一种刑具,这叫夹棍、镣铐。
这叫立笼,将犯人立着装在笼子里,使其动弹不得,这是火盆。
这是死囚犯人的标子,又叫招子或明桔,这里还有一串鞭炮,(与游客互动),鞭炮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就是刽子手在将死刑犯砍头以后,首先要接受衙役的鞭笞,就是让衙役打一顿鞭子,这当然是象征性的,然后自己要放一串鞭炮,原因是害怕死鬼将来报复他,放一串鞭炮来驱邪气,去晦气,最后才能领赏钱。
古代的刑法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上古为“五刑”,秦代最为残酷,汉代稍宽,主要按照萧何制定的《九章律》,唐代有丞相房玄龄制定的《制唐律》,到了辽宋时期增加了凌迟的酷刑,就是将犯人一刀刀的活剐。比如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冤》中那个张驴受的就是凌迟刑,被活剐120刀处死,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恐怖的刑法。这种刑法一直到清末才废止。
这里复原的是狱卒住所的一角,牢房的一角。
这是元代戏剧家关汉卿根据发生在楚州的一桩冤案编写的元杂剧《窦娥冤》的电视片。窦娥是楚州的一个贫苦女子,自幼丧母,结婚后不久,丈夫病故,两代孀居,婆媳两人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贫苦。一天,蔡婆去找赛卢医索债,赛卢医谋财害命,蔡婆被当地恶棍张驴儿所救。从此,张驴儿仗着自己救了蔡婆一家人,持恩逼婚,要蔡家婆媳坐堂招婚。蔡家婆媳不肯,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好霸占美貌弱小的窦娥。不料,他准备的毒药误被他的父亲饮下,不幸身亡。蔡婆为了免除灾祸,给了张驴儿十两纹银,让他买棺葬父。张驴儿却以这十两纹银为证据,讹诈蔡婆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他买通当地县令,对蔡婆横施酷刑。窦娥怕婆婆年老体弱,经不起折磨,只得含冤忍痛自己承担,被判处死刑。窦娥死后,发出誓言,一是血溅素练,二是三伏时节瑞雪纷飞,三是楚州地面干旱三年,不想都应验了。六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金榜题名,考取了状元,路过楚州。当日深夜,他正在审阅案卷,忽然见到女儿窦娥前来,求父亲代女儿伸冤昭雪。第二天,窦天章开堂审案,终于使冤案大白。结果,张驴儿和县令被判处死刑,赛卢医发配充军,窦娥的冤案终于得以昭雪,后来,楚州人将她生活的巷子,改为“窦娥巷”。
请各位朋友到兵科参观。
兵科相当于现在的人武部,主要负责士兵招募训练,组织考试,兵员的输送,马匹盔甲的选购,以及城防等事务。
这里也有一副对联:“选兵练勇家邦靖,利械坚城草木威’’,这里高度概括了兵科的‘职能和作用。
中国自唐朝以后,在通过科举选拔文官的同时,也通过考试,选拔军事人才。
这里展出的是招考武举人的三件兵器,主要是考量考生的膂力。
这是一张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号。还有超过12力的弓叫出号弓,应试的人弓号自选,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弓为准(可让游客试拉)。
这是一柄大刀,刀也分为120斤、100斤和80斤三种,试刀者要左右舞刀过顶,前后胸舞花,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比如,楚州的抗英名将关天培就是武举人出身。
这叫石质子.头号重300斤,二号250斤,三号200斤,应试的人石号自选,但要求将石质提至胸腹之间,再借助腹部力量将石质的底部左右翻露一次,称为“献印’’,一次完成为合格,哪位游客可以试一试?
考试时,凡应试者弓、刀、石三项必须有两项为头号和二号的成绩,三号的成绩只过两项视为不合格,即取消第三场的考试资格。
这是一张古代的阵法图,我们都知道,古时用兵,讲究排兵布阵,如三国时诸葛亮摆过八卦阵,还有明清小说中有什么一字长蛇阵等阵图。
这是复制的一袭清代武将的盔甲。
这张盾牌是步兵陆战时使用的,这是水战盾牌,淮安地面河多水多,难免要训练水兵。
这是清朝一至九品武官穿的补子(服装),与文官的九品官不同的是武官补服的图案都是兽类,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狮,三品为豹,四品为虎,五品为熊,七品为犀牛,八品为海狗,九品为海马。因为明清时官服都绣有禽兽的图案,所以老百姓对恶吏叫“衣冠禽兽”。
这里复原的是淮安校场的模型,淮安当年是水陆要冲,军事重地,又是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的治所,当年守漕官兵就有三万多人。校场主要是训练士兵战马,组织比武的场地,就是我们现在通常说的大操场,淮安府的校场设在城东南角。
下面请各位朋友参观淮安府的正堂,也就是大堂,也叫公堂,这是整座府衙的中心。
京都的朝殿为正堂,州、府、郡、路以大堂为正堂,这是知府迎送圣旨,举行大型庆典,审理重大案件的地方。
大堂,占地500多平方米,是我国目前现存最大的府衙大堂,在大堂前有一副楹联是这样写的:“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莫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副楹联写明了官和民的辨证关系,地方官一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原国务院总理朱珞基十分喜爱和推崇的对联。在大堂内还有一副红色的楹联:“到盛怒时稍缓须臾,俟心气和平省却无穷苦恼;处极难事静思原委,等精神注自然有个权衡”,它的意思是说在生气的时候,不要急着发脾气,等心平气和以后,自然可以省去许多因冲动而产生的烦恼,当处理难事的时候,要想清楚产坐问题的原因,等你的精神集中以后,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副楹联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三思而后行’’的意思非常相近。大家请看,在这里有一个巨大的石础,外面的走廊上也是,它是明代淮安府大堂的石础。在清代成丰年间的时候,大堂失过一次火,现在我们看到的大堂是在原有基础上重修的,重修的时候,当时的淮安府知府还在大堂的中梁上留下了他的墨宝,大家请看(这下比眼力了),“咸丰十一年岁次辛西仲春月谷旦,代理江南淮安府陶金诒重修”。
这中间部分叫暖阁,这是大堂的核心,是知府供奉王命、官印,审理案件,发号司令的法堂。
我们来看正面这块屏风,这叫海水朝日图,一般衙门中堂大多有这种形式的屏风,喻指指日高升的意思。
这几面平旗,上面画的是一群团鹤朝着太极图展翅飞翔,这是喻指天下归一,四方同心的意思。
屏风东面的匾额为“勉力为之”,为知府自勉的警句,意思是干工作一定要勤勉认真。西面是“国脉要冲”,说明淮安府当时特殊的地理位置。
公案的长度一般都是三尺,就是我们民间常说的三尺公案,公案上除惊堂木外,还有两个签筒,签筒内插红、绿两种头签,红签为刑签,就是知府命令对犯人行刑的签子,绿的为捕签,是知府命令搜捕犯人的签子。
暖阁两侧为两组刑具,一般是衙役使用的,都是竹子做的,前面叫跪石,东面是原告,西面是被告。暖阁上方是一块“复见青天”的匾额,这在古代的官衙大堂上都有,但内容不尽相同,比如有的叫“正大光明”。“青天”是说明官员办案公正清明,犹如朗朗青天,百姓对廉官清官又称青天大老爷,比如民间称包公叫包青天,海瑞叫海青天。
我们来看暖阁的两侧,这张桌子是给师爷(相当于现在文书、秘书)使用的,主要是在知府审理案件时做记录,相当于现在法庭上的记录贯。
暖阁西侧墙上有礼、孝、廉三个大字,东侧墙上有忠、义、信三个大字,与西墙上的礼、义、廉相对称,都是起教化百姓的意思。
这几块牌子,叫执事牌,表明知府的品级、出身。
这是一面堂鼓,一般知府升堂时都要击鼓,通常叫击鼓升堂,只能敲三下,叫上奉王命,退堂时也要击鼓,但要敲四下,叫谢主隆恩。
西面还有一面鸣冤锣,是供喊冤人击打的,但一般在公堂上是不能随便敲击的。
请大家到后面参观。
我们看暖阁后面墙上有三个大字,叫清、慎、勤,这是出自晋代司马昭之口,叫“为官长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就是说,要当名好官必须做廉洁、谨慎、勤勉,如果做到这三条,就能治理好一个地方。
这张桌子上放置一个山石盆景,喻指背有靠山。
下面,请各位朋友继续参观二堂。
在我们进入府署二堂之前,要经过一个门房,不要看这地方不大,但是这里是官宅的咽喉,相当于现在我们机关的传达室、警卫室。
在门房的职员古代叫门子,门子虽然无官无品,但是十分重要,他们的职责主要是敲梆打更,开关宅门,掌灯熄灯,维护署衙的安全,传宣长官的命令,传递进出的公文,接待来访宾客,稽查家人出入情况,收缴公私的规费,以及给发工役人等的工钱饭食,安排主人出行都一应事务。
东门房,主要负责登记,我们来看北墙上挂着许多薄册,这里面几乎包括本府各类公务活动的薄册,如词讼簿、命盗案件簿、公文登记簿、问案堂事簿等等,还有各科值日单,上下驿站的里程单、登记单、买办单等。
西门房,主管打灵,这里面主要陈列了更夫所用的梆子、铜锣、更灯等物件。
下面,我们一起进入二堂,二堂上边有一块匾额,上书“筹边堂”,“筹边堂”最早建于宋代,南宋时期,淮安地处宋金两军的边境,当时的地方官员.经常来“筹边堂”商讨筹划边境的防务,所以叫“筹边堂”
我们先看这付楹联:“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鸦啼雀噪恐有冤情”意思是告诫官员,不要被表面的繁华景象所迷惑,要体恤民情,关注民意。
二堂主要是知府审理一些内部案件的地方,就是说,一些不便公开审理的案件,一般都在这里审办。我们看,屏门的西侧是一对门神,两位都是唐初的大将,一个叫秦琼,一个叫尉迟恭,屏门上方挂着一付“省刑爱民’’匾额,这是知府自警的警句(“省”读“醒”明白的意思)。
我们来看二堂正面屏风,上面雕刻的是清代康熙皇帝的《圣谕十六条》:“教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教,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篓善羡慕产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敬愚顽;明礼让,以原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缉盗贼;衅仇忿,以重身命”内容涵盖了道德规范的方方面面,这是清代统治者为了教化民众的一种手段,也‘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要义。
屏风上方有一匾额,上书“忠爱’’两个大字.这是康熙皇帝的亲笔。
请看两边的楹联:“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都是古代官员的官箴,也是提醒当官自律的警言。
二堂内暖阁的陈设基本与大堂相近,但二堂里设有东厢房和西厢房、东厢房,是知府办公期间休息的地方,也是与师爷、幕僚商议公事的场所,这里还设有一张罗汉床,主要备知府办公休息之用。
西厢房,是知府办公和更衣的地方。所以这里设置有办公桌,以及文房四宝和更衣衣架等物件。
下面,请大家到东侧的厢房参观。
这里,是知府的亲戚以及长随聚会落脚的地方。
官亲指知府的远近亲戚,还有干亲、世交、朋友等等,这些人与知府关系密切,因此地位较高,有的甚至可以指挥小吏、幕僚、差役干事。
长随俗称二爷,这是知府专门雇用的仆人。这些人虽无官职,但有官权,他们既是老爷的跟班,又为老爷监视府内所有人和事,因此地位非常特殊,常常以势弄权,营私舞弊,甚至索贿受贿。
这里也有一副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见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这副楹联也说出了知府与亲友们的关系,是封建社会世态炎凉,寡情薄义的写照。
这间堂屋,是管家与长随共同的场所。
南厢房为长随使用,北厢房供管家使用。
请到西侧的厢房参观。
西厢房是府衙内两位非常重要官员的办公场所,一个是钱谷师爷,一个是刑名师爷。
我们来看抱柱上这副楹联,上联是“四口同?D内口皆归外口管”,这个字是大写的图字,内里有三个小口,外面是一个大口,下联是“五人共?阈∪肴?檀笕苏凇保?飧錾∫彩谴笮吹模?厦嬉桓鋈耍?锩嬗兴母鲂∪耍?馑际撬担?σ?玖煸俅螅???榈胤焦俟芟剑??胤焦俜?瘢?玫胤焦俚谋踊ぁ?/FONT>
师爷是清代一项特殊的人事制度,是由地方官自行聘请的私人顾问、参谋、秘书,他们有专门的修养和独特的技能,因此,也是地方官处理公务最得力的助手。我们都知道,师爷最多的是来自绍兴,这是绍兴这块地方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渊源所决定的,不少师爷是父传子,子传孙,形成了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群,另外,当了师爷以后还有升迁当官的可能,大家都知道,淮安是周总理的故乡,但祖籍在浙江绍兴,因为周总理的祖父到淮安府山阳县做师爷,迁徒到淮安的,他的祖父后来还做上了知县。
这是堂屋,是两位师爷共用的场所,我们看这一对椅子,叫南官帽椅,椅把外延,象顶明代的官帽,这个椅子一般人家是不能有的,只有官员或有一定地位的人家才能有。我们来看南厢房这是钱谷师爷和两个小师爷的办公室,小师爷是是钱谷师爷的助手,这里摆放的算盘、帐簿都是钱谷师爷必备的物件,这里还有一盘炕,一些重要的帐簿都收藏在炕里,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保险柜。我们看这里有一座财神的木刻像,这是钱谷师爷必供的神像。
我们现在来到北厢房,这里是刑名师爷和两个小师爷的办公场所,除了有炕和木橱,作为放置卷宗之用,这里还有一座木刻的钟馗像,大家都知道,钟馗(民间叫判官)是驱鬼之神,这是刑名师爷必供的神灵,因为经刑名师爷判杀的罪犯不计其数,死后成鬼,刑名师爷生怕死鬼来骚扰他,设有钟馗像,能起驱逐恶鬼的作用,实际上只是一种心理作用。
下面请大家到后宅院参观。
后宅院是知府生活起居、读书作画,会见亲朋好友的地方。
我们首先看台阶是三级,寓意连升三级,还有一块青云石,是平步青云的寓意,大家都要踩一下,踩一下就能“平步青云,升官发财”。(与游客互动)
这是上房,上面有一块匾,匾上有“清德堂”三个大字,再看抱柱上这副楹联:“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下联是:“取一分则官不值一文钱”,意思是告诫官员对百姓要宽则宽,大度宽容,就能得到百姓的拥戴和好评,对自己要求不能收贿,收一分钱自己一分钱就不值了。
这里是客厅,这是知府接待重要贵宾以及与亲朋好友谈话聊天的地方。
我请大家向上看(与游客互动),房梁上有一个近似佛龛的装置,我们汉族,特别是江浙一带的大户人家一般都在堂屋里设立木龛,里面供奉着列代祖宗的牌位,而这个龛里供奉的是一尊“守印大仙”,清代各级官府署衙中一般都供奉“守印大仙”,因为官印是当官之根本,官员们最怕官印被盗,所以都设一个“守印大仙”的牌位,而且供奉在客厅的上方,以保官印安全。
我们一起来参观东厢房,这是知府的书房,我们看书房上有“集雅斋”的匾额,古代为官的大多是经过科举考试后任命升迁的,因此知府一般都是进士出身,大多饱读诗书,精通诗词歌赋,熟读二十四史,四书五经,有的还擅长书法、绘画,这里是知府读书、写字、绘画的地方,也是与文人墨客谈诗论道的场所,比如明朝万历年间的淮安知府陈文烛,就是一个饱学儒生,他与当时的淮安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文友,经常在一起吟诗作词,挥墨弄文。
这里还有一张罗汊床,用来知府读书小憩或与友人对弈下棋的地方。
这里有一个围屏,主要用来挡风,防止墨汁吹干;这是暖砚,防止冬天时墨汁结冰。
这里的椅子都是官帽椅,在这前面已向朋友们介绍过,他是有一定身份的官员才能,使用的坐椅。
我们一起来到西厢房,这是知府与夫人的卧室,上面有“打盹轩”三个字,顾名思义,这是老爷和夫人休息的地方。
淮安府为正四品.官,夫人都被封为诰命夫人,这是皇帝赏赐封给官员夫人的荣誉职称。
当时官府太太,因为丈夫忙于公务、接待,大多常常是孤灯独伴,因此都以信佛念经来打磨时光,所以在卧室里特设了一个佛堂,供奉观音菩萨的佛像。这是太太念经拜佛的地方。
这里有副对联,叫“永世加固大悲观自生,诸天无相极乐仰文殊”,供奉的是观世音和文殊两位菩萨。
这张床叫八步床,这在当时是最贵重的家具之一,显示大夫人在家里的地位,当然与我们现在不少人家的床相比要差远了。
这是一张裹脚凳。在我国,特别是清代不管贫富贵贱,女人都要缠足,就是裹小脚,以脚小为美,女人的小脚受到前所未有的推崇甚至崇拜,这张凳子,就是知府夫人,每天用来裹小脚的坐凳。我们来看,这里还有一双女人的鞋子,小如菱角,古人称女人的小脚叫“三寸金莲”。下面,请各位朋友到镇谁楼参观。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漕运总督部院的前面也有一座镇淮楼,这是宋代的建筑,实际上是当时的樵楼一淮安府衙里后院的这座楼,也叫镇淮楼,因为淮安又称水城,淮水经常泛滥祸及地方百姓,镇淮二字,又有祈求淮水安澜的愿望。
镇淮楼是知府、内眷与子女起居休闲的地方。
进入院内,我们首先看到满院挂满各色花灯,这虽然是一种装点,起美化院落的作用,也有“正月十五看花灯,正月十六看太太”的说法。
这里栽种的是一丛紫竹,古代文人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紫竹婀娜多姿,形态高雅,可以显示屋子主人的品位。
我们看抱柱上这副楹联:“自喜轩窗无俗韵,亦知草木有真香”说明主人既是政府官员,也是文人雅士。
正厅是全家吃饭、娱乐的地方。
这里也有一副对联,叫“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说明主人对梅花绿竹的喜爱和崇尚。
除了吃饭用的圆桌外,还有麻将、纸牌、牌九等娱乐工具,作为知府与家人闲时消闲娱乐之用。
东边是特设的一个祠堂,也是家庙,古时每逢正月、三月、七月、十月、夏至、冬至都有祭祖的定式,包括家里添人进口,儿孙成亲都要在家庙上拜祭祖宗。东面墙上挂着身着官服的父母的画像,这在清代官府以及一些名门望族,不管父亲是否做过官,母亲是不是诰命夫人,常将父母画像画成身著官服,以显示自身和家族的地位。
西厢房是小妾住的地方。妾,是在旧中国一夫多妻制的产物,有钱有地位的男人常有纳妾的,有的甚至纳有多房妻妾,有地位的妾又称侧室,子女称妾为姨娘。
一般小妾大多年轻貌美,有的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这里陈列的有小妾平时弹奏的古琴、琵琶,还有用于刺绣的绣座,小妾的房间还专门设有一个浴室,作为小妾洗浴专用。
这是一张雕花架子床,一看规格要比夫人的床小些。
这里有副蕉叶联,就是在芭蕉叶子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鹦鹉面前休多语”,下联是:“小人身边须慎行’’,告诫小妾这种特殊身份的人要有自知之明,谨小慎行,不能多言冒语,不该说的千万不能乱说,免生误会或遭来不必要的麻烦。
请各位上二楼参观。
二楼是知府儿女居住、学习、娱乐的地方。
古时,一般大户人家的小孩五、六岁时就要教习书法、琴、棋,请家教教习圣贤之书,女孩要学习针线,也有让女孩读书,学习琴技、书画的,官府家的公子、小姐当然也不例外。
这个大厅,是男孩、女孩共用的学习场所,除了设有琴、棋、书、画外,还有供奉一尊圣人牌位,就是孔子的牌位。
这叫投壶,就是用纸签向壶内投掷,是孩子们玩耍的一种娱乐器具。
这是外走廊,请大家可以自由参观,在这里可以俯瞰全府的全貌。
我们再到男孩的房间参观。这是东厢房,古时东为上,男孩居东,也可以看出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这里面的陈设,一方面可以体现主人对男孩的期望,一方面突出男孩的个性特点,比如这个小瓶,叫“琮”(可与观众互动),“琮”是“聪”的谐音,期望孩子要聪明,墙上挂着风筝,这是小孩玩耍的玩具。
请到西厢房参观。
西厢房是小姐住的房间,小姐的住处又叫闺房,所以这里充分显示出女孩闺房的特征,比如,这是一张四柱架子床,有带彩穗的床幔,有瓶式香囊,取平安之意,还有梳妆台、马桶等家具。
我们一起来参观?侯祠
"?侯"即西汉开国丞相萧何,他曾协助刘邦打败西楚霸王项羽,建立汉朝,为汉王朝的兴盛鞠躬尽瘁,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于是,昭令各府县修建?侯祠,以之为榜样,忠君报国。?候祠内的主要建筑有三:萧何庙、献亭、风雅台。正面萧何庙,南面风雅台,献亭居中。风雅台即戏台,每逢重大节日,知府都要调戏班来唱戏,中间的献亭有两项功能:一是祭萧何庙时摆放供品,二是供官员看戏。
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知人善任,慧眼识英才,正是萧何的最可贵之处,萧何庙的对联:策马追贤日月近,安邦崇德乾坤新 正是颂扬了这一点。"策马追贤"是指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人称韩信"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一知己"即萧何,"生死一知己"可见萧何对韩信一生影响之大,无怪乎韩信临终还发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感慨。 ?侯祠内供奉着三尊塑像,正中萧何,左张良,右韩信。左文右武。其中:韩信一生有起有落,有月下追贤的殊荣,设坛拜将的礼遇,却也有漂母施舍,跨下受辱的经历,这一点在塑像雕刻技巧上也有体现,上午,由于阳光直射,韩信塑像看起来春风得意,意气风发,而到下午,由于阳光的斜射,韩信脸上布满郁闷之色,是巧合,还是特意雕琢,谁也说不清楚。?侯祠东西两侧墙面上有两块石刻,东为漂母,西为南宋巾帼英雄梁红玉。
漂母对韩信有舍饭之恩:韩信少年时虽有才能却得不到别人的赏识,做生意又不善于谋划,所以只好寄人篱下,受到人们的辱骂和鄙视。
有一次,韩信在淮阴城下钓鱼,眼看已到中午吃饭的时候,他还没有地方可去。河边有一些老年妇女在漂洗棉絮,有位善良的老人看见韩信饥饿难耐的样子,就把自己的饭菜拿出来给韩信吃,这样连着十几天,韩信非常感激,发誓以后定要重报这位老大妈。老人听了这话后,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根本没有指望你来报答。”
后来,人们就有这个典故来表示馈赠食物。宋代苏轼的《石塔寺》就运用了这个典故:“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荒。”
戏楼装修典雅,古色古香。舞台天幕为黄色金丝缎绣制的五彩龙凤戏珠、牡丹、蝙蝠、如意吉祥图案,极具特色。“演离合悲欢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戏中人”,这幅楹联道尽人生酸甜苦辣事,真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啊!
下面请跟我一起去参观宝翰堂
明隆庆年间,淮安知府陈文烛从文学家吴承恩家中得到唐代大书法家李邕所书的《楚州淮阴县娑罗树碑并序》旧拓一本,甚为喜爱,特在府治二门东侧建一堂,将碑文拓片由当时的雕刻家吴万山摹刻于堂壁上,并为此堂取名“宝翰”,希望与四方的文人雅士共同欣赏和保护此碑文。此后,宝翰堂为迎宾、接待之所。
进入宝翰堂的大门,会发现门口有一道木质的屏风。封建社会的古建筑,门口都会有这样一道影壁墙,很有讲究,取之“曲则有情”的风水原理。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挡财气的,叫做财不外漏。
院中有一座假山,假山中间嵌有知府陈文烛所作的《宝翰堂记》,大概介绍了宝翰堂的由来。
正堂、东厢、西厢门口分别有一副楹联:“吉金乐石有真好,读书校碑无俗情”“围棋饮酒一着一酌,坐漏观书五更五经”“冬雪戏梅千里画,春风摇柳万行诗”。这三副楹联一副写碑,一副写围棋酌酒,一副写秀丽景色,可以看出知府是一位有着风雅情趣的文人雅士。
正堂中陈列的就是镇堂之宝—《楚州淮阴县娑罗树碑并序》。娑罗树传自印度,相传释迦摩尼生于此树下,并于树下顿悟得道,因而被奉为佛家圣物。唐代,楚州淮阴县有娑罗树,不知何时何人所植。因与唐代高僧义净有关而声名远播。据说义净自西域而归,曾休宿并顿悟于此树下,娑罗树下遂为其道场。义净圆寂后十年,楚州及淮阴县官吏、佛寺高僧和乡绅请当时的大书法家,时任海州刺史李邕撰文书字并建碑纪念义净高僧及娑罗树的圣迹。《楚州淮阴县娑罗树碑并序》原碑久佚,明代由淮安知府陈文烛从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处得旧拓本,于是重建此碑。旧拓本现存于楚州博物馆。
东厢的墙壁上有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雪作须眉”,是由康熙皇帝御书赐给八十一岁老臣刘谦吉的,既描摹处刘谦吉当时须眉皆白似雪的面貌,亦有对其老骥伏枥、仍然辛勤王事的褒奖之意。刘谦吉,江南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康熙三年进士。此碑是刘谦吉告老还乡后,携归故里,摹刻于石的。
东厢房展柜展示了一些字画,看到字画就不得不提淮安的名人之一,扬州八怪派画家边寿民。边寿民以泼墨芦雁著称,被当时人誉为“边芦雁”。楚州淮水孕育了边寿民的灵性,而灵性的边寿民也为楚州淮水挥就了永恒的泼墨芦雁图!
东厢外墙雕刻的是《话山草堂贴》中所收录的《瘗鹤铭》。此石刻是沈道宽所收的刻于江苏镇江著名摩崖石刻《瘗鹤铭》拓本之一。瘗,是埋葬之意,“瘗鹤铭”就是为葬鹤所写的铭文。早在北宋年间发现的《瘗鹤铭》就已是断被残碣,经后人由残缺的文字中推断出作者是南朝陶弘景。陶弘景字通明,晚年自号华阳真逸,这与《瘗鹤铭》所题“华阳真逸撰”字号相合。另外两个说法相传作者是东晋王羲之、唐人王瓒。
《瘗鹤铭》在书法艺术方面有很深的影响,自宋代《瘗鹤铭》被发现之后,历代纷纷前往椎拓甚至凿石取字者络绎不绝,因为碑文字体甚大,被后人誉为“大字之祖”。加之原书依崖而作,为了随形就势,所以各字有时大小不一,参差错落,意态别致,饶有奇趣。因此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石刻书法中的瑰宝,一千多年来甚受历代书法家和学者的推崇。时至今日,人们常将《瘗鹤铭》与现存于陕西省汉中博物馆的另一大字雕刻《石门铭》并提“北有《石门铭》,南有《瘗鹤铭》”,早已成为书法界的共识。
宝翰堂院中东处有一座龟驼碑——御碑。造型奇特,而此龟非彼龟,名曰:玄武。玄武,龙之六字,龙与龟的结合体,北方水神。御碑上雕刻的是康熙皇帝临米芾的字书李白的《清秋赋》,是康熙皇帝赐给漕运总督桑格的。康熙四十一年,桑格将康熙手书“激引清风”四字及康熙临米芾书李白《清秋赋》、康熙临董其昌书刘基《龙虎台赋》摹刻上石,镌刻成三通石碑,御碑此其一。(米芾,名元章,号鹿门居士,北宋书画名家,其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京并称为“苏黄米蔡”四大家。)
碑廊中有一块观音石刻,仔细看会发现这尊观音像是有两撇小胡子的,这是一尊男身观音。在佛经中,释迦摩尼称观音是“善男子”,所以在宋代之前的观音像,都是男身观音。唐代书画家吴道子擅画观音像。
碑廊其他石碑:
这是《重修新城右营关帝庙碑记》是记载了军人集资重修被黄河冲毁之新城关帝庙的始末。
这是《重建关帝庙兼施庙田碑记》主要讲述了民众关帝信仰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庙产、庙田的获得与保护。以庙田作为主要庙产,收取租赋以供香火的做法由来已久,盛行于南朝萧梁时期。
这是《先府宾墓志铭》是吴承恩为其先父撰文并书写,铭刻于明世宗嘉靖十一年。吴承恩是明代著名小说家,著有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
这是《漕宪捐拨试院岁修经费记》此碑言简意赅,明清两代,各种教育机构广布于明间,所需经费数额及其巨大,其来源问题一直是中国教育史、经济史研究中热点之一。同时,间接的反映出清江一县在清代的经济布局情况以及清末财政的凋敝。
这是《高府君墓志铭》高府君是唐玄宗的宠臣—宦官高力士的宦官养父高延福。此碑刻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
这是《张希古墓志铭》刻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乾隆年间的进士毕沅任职陕西时,同时购得高府君、孙志廉、张昕、张希古的墓志铭,后转由浙江嘉兴张廷济所藏。后又散出,此石与高府君二志被吴县蒋敬臣收藏。
下面我们参观余乐园
府衙内后部,过去有一园,原名“偷乐园”。知府陈文烛《淮上诗》中有《三月三日偷乐园》,其序云:“园在公衙后,有亭池、菜畦、修禊之辰,命儿子均圭约其师费以方饮焉。因读丽水终年公壁间碑:‘水亦忧,旱亦忧,太守之乐偷矣’”。张公名敦仁,嘉靖二十九年任淮安知府。他作过一篇《偷乐园记》,记中说:“堂之北有署,署之内有亭,亭有池,池之上有桥,亭之左右有桧、有槐”。“偷乐”之名即他所取,并立匾额于其中,其《偷乐园记》亦刻石其间。天启年间,淮安知府宋祖舜认为“偷”字不雅驯,改为“余乐园”。
三魁台
三魁台是用来供奉河神之所,前有铜柱,上有铭文,中间是放置祭品的聚宝盆。
淮安府署的讲解就到此结束,希望大家有一个愉快的府署之旅!
|